相关文章

快仓CEO杨威:物流“机器换人”步调加快,远程部署将迎来破局

物流指闻   |   来源: 36氪   |   2020-03-11   |   0 0

快仓杨威:物流机器人按下“快进键”,远程部署即将破局

核心要点:

1. 疫情对物流机器人行业的影响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

2. 在项目实施层面,包括物流机器人在内的工业机器人,比服务机器人难度大不少。

3. 未来需求量更大的是3.0时代物流机器人。

01

物流环节“机器换人”步调加快

我曾在2019年一次与投资机构的对话活动中预测,大约5年后物流机器人会成为仓库、工厂的基础设施,如今因为一场疫情,让这个预测有提前实现的迹象。

我们是一家提供智能物流机器人及系统的企业,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发现一些原本还在观望是否使用智能物流机器人解决方案来升级仓库或工厂的企业有点急了,它们来自医药、汽车、食品、鞋服、电商等行业,还有一些企业向我们咨询是否能将物流机器人改造为在前端使用的药品餐品配送机器人、消毒机器人,所有需求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急!

我们预测,经此一役,各行各业会加速在内部物流环节“机器换人”的步调。但疫情对物流机器人行业的影响其实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正面是潜在用户显著增强的购买动力,反面是疫情之下难以现场部署实施的购买阻力,因此,行业整体销量显著增长估计要到今年第二季度。

此轮需求大潮可以概括为两个类型:1、前端:医疗、生活物资需要高效准确的出入库、配送;2、后端:生产型企业急需以少人或无人的安全方式恢复产能。其中市场需求增长加快的企业还要提升产能。

从前端来看,客户的普遍需求是快速搭建一个完整、高效的物流仓库,用“最少的人力”办“最大的事”,既不会因为招不到人导致仓库无法运作,也能降低疫情在仓库内传播的风险。

当品类多样的大量应急物资在短时间内涌入仓库,对运营管理方是巨大的挑战。这时候智能物流系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例如我们自主研发的EVO系统(与用户业务快速集成,面向多类型机器人、多智能设备、多场景的智能操作系统),它相当于仓库的“大脑”和“眼睛”,仓库管理员能实时了解库存、货品类型及位置、容器类型、仓内地图、机器人位置,还能跨库区、跨楼层调度同类型智能物流机器人实现运力共享,在后者的配合下,大幅提升应急物资入库和分发的效率及准确率,有效减少人工干预。

智能物流机器人及系统也同样适用于医院,我们有一个典型的医院案例是,上海某医院依据各科室患者对医用耗材的需求量,通过机器人“货到人”拣选系统自动定时定量拣选出耗材,分配到每个病区智能存储柜,各科室根据需求扫描领取耗材,系统可实时反馈仓库数据,以便科室管理人员根据仓库情况及临床需求,在第一时间采购或出库。

从后端来看,医疗器械、药品、防护用品需要大规模生产,其它制造业企业为了生存也要保障产能,客户的普遍需求是能够与现有自动化生产设备无缝衔接、高效协同的智能物流机器人及系统。

随着中国大学教育的普及,“招不到工厂基层员工”是近年来制造业企业存在的比较大的问题,长三角、珠三角,甚至一些三线城市,都存在这个问题。以前,一些制造业企业更愿意把钱投在自动化生产设备上,对内部物流的重视程度不够,不少企业还在使用传统的人工搬运方式。

疫情发生后,无数制造业企业经历了复产之难,后果是现有客户回款难,即将签约的新客户也面临流失风险。

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汽车制造业、电子制造业。工人需要把大量的零配件从仓库搬运到线边仓,再从线边仓分配到各个产线。零配件种类繁多,不同的零配件用于不同的生产环节,如果企业使用传统人工搬运方式,则需要大规模人力,一旦遭遇公共突发事件,真是步履维艰。

当前,中国制造业每万名工人的机器人保有量仅为23-25台,而世界平均水平为58台,甚至比马来西亚、菲律宾、新西兰等小型工业国家还少。

我们预测,经此一役,很多制造业企业会加速在内部物流环节“机器换人”的步调。中国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201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有1.65亿技术工人,如果机器人保有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则中国制造业的机器人新增需求量超过50万台。

02

现场部署难题如何破局?

当我们看到物流机器人市场需求受疫情刺激而加快增长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一个急需改变的现状:在项目实施层面,包括物流机器人在内的工业机器人,比我们最近经常在新闻中看到的服务机器人难度大不少。

当用户拿到一款服务机器人,通常只需自己看一下说明书便知道如何使用了,而物流机器人需要提供商协助用户对仓库或工厂的内部环境、业务流程、作业模式等进行规划,以及智能设备的卸货、归位,软件系统的安装、设置。产生这种差距的原因是,服务机器人一般重量小、单体运作、对精度要求低,物流机器人则正好相反。

重量小意味着不需要专业工具来卸货、归位,单体运作意味着不需要对软件系统进行复杂的设置,此外,因为服务机器人的作业对象是人,所以对定位精度要求低,例如,送餐机器人行驶到距病房门10厘米的地方时,人只要多走一步就可以拿到餐品,而物流机器人的作业对象是设备,几毫米的偏差都会让机器人和其它联动设备报警并停止工作。

“物流机器人是不是永远要被现场部署实施之难阻碍呢?”此次疫情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拷问。答案当然是“不要!”怎么改变这种现状呢?我认为,必须加快迈向工具化、标准化、模块化的步伐。

1.工具化

包括硬件工具化和软件工具化。当用户拿到物流机器人,首先要卸货、归位,我们要给他提供一套易操作的硬件工具,一个人也可以轻松完成。当物流机器人与软件系统相连后,它会自动构建地图,但需要人工为它设置搬运的起点和终点,它会自动规划路径、智能避障,但为了降低它的难度,人工可以对某些区域进行标记让它避开,目前这些人工工作主要由提供商执行。

然而,一旦发生疫情之类的公共事件,执行起来很艰难。我们要把软件系统操作方案变成一套“傻瓜式”工具,让用户能够自行设置,也可以让工程师远程操作,我们的技术线正在推动这套工具。同时加强物联网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的融合,减少人工运维。

2.标准化

要应对提供商不能去现场的突发情况,还有一条可能的发展路径是,未来当物流机器人逐渐变成企业的基础设施,企业可以设置相应的智能设备管理岗位或就近寻找相应的设备组装维护公司,这点办公电脑已经实现了。

物流机器人要达成这一步,必须整个行业做好标准化,这点可以参照汽车行业,例如,底盘大小、行驶速度、顶升高度等指标的标准化,以及测试方法和标准的统一,甚至包括产品命名逻辑的统一。

如果各个机器人公司的实施方法步骤都是公开的,工具都是基本统一的,对实施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就会大幅降低,也就是说不用提供商的专业人士到场,用户也能在远程协助下完成前期部署和后期运维。

3.模块化

早期的物流机器人内部结构复杂、凌乱,组装很费劲,一旦某个部件发生故障,要拆开机器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近两年模块化设计是主流企业的一个发展趋势。

模块化设计可以让我们快仓智能第三代智能机器人实现了易组装、易运维、易扩展。例如运维,模组化、外露式的设计,可以实现快拆快换,60秒拆轮子,15秒换电池,大幅提高了运维效率。

03

物流机器人企业不应该“单打独斗”

疫情发生前,企业更倾向于从ROI角度(投资回报率)考虑是否马上出手,疫情发生后,一些企业出于生产运输安全和针对未来劳动力稀缺问题提前布局的考虑,将更快做出决策。

因此,我们预测,2020年物流机器人不仅整体需求量增速加快,而且需求分布的行业也将更加广泛,如:医疗(包括医院、制药厂、互联网医药平台),制造(食品、防护用品、电子等),新零售(非餐配送O2O、无人超市等),还有银行、铁路机场旅客服务等。

应用行业的日益丰富给物流机器人企业的产品研发能力带来考验,当自身的标准化产品不能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时,应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时间去开发新产品,还是放弃机会?有没有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案?对此,我有两个维度的建议:专注本业,跑步进入高度智能化的3.0时代;内外发力,提升产品研发的柔性。

3.1.jpg

上千台快仓机器人在菜鸟无锡仓进行“货到人拣选”

1.专注本业,跑步进入高度智能化的3.0时代

我认为物流机器人企业的核心能力是让机器人在各种环境中高度自主地履行搬运、分拣、拣选职能,并且通过与其它智能装备的团队式协作,让用户实现无人化(少人化)、智能化的生产运输。比起横向开拓属于其它专业领域的能力,物流机器人企业更应该往“四面墙内智能驾驶”这个目标纵向发展。

物流机器人,通常被称为AGV(自动引导车),20世纪70年代就有了固定导引路径的AGV产品,我们称之为1.0时代;2012年起亚马逊大规模使用的Kiva机器人则是可以中央调度,在预设的平面地图内集群协作,这是2.0时代的物流机器人,目前国内多家企业处于这个阶段。

我认为,未来需求量更大的是3.0时代物流机器人。它是能够在大型后置仓、前置仓(无人微仓)、生产线、线边仓、电梯等各种空间里智能驾驶的AMR(自主移动机器人),无需预设参照介质,通过与周边环境进行数据交互,它知道自己在哪里、周边环境正在发生什么变化,并且通过“看”和“认知”指挥自己的决策并自主行动。

除此之外,在一些特定场景中,它还需要按照决策的结果做出极其精准的动作,比如制造场景,不仅对物流机器人的定位精度要求非常高,而且要求它能准确协同生产线上的其它设备。当然,在物流机器人的导航定位、状态感知、路径规划、运动控制、安全控制、远程运维等领域,对前沿技术的应用还有很大成长空间。

另外,物流机器人企业在提升硬件智能化的同时,还应重视“智慧大脑”的打造,不断精进人工智能算法,实现人、机、物、场的数字化,不仅能够跨场景动态智能调度机器人和其它设备,还能够支持用户制定更好的仓库工厂管理策略、生产营销策略。

2.内外发力,提升产品研发的柔性

企业应该基于自身核心产品去满足新的需求。疫情背景下,生产和生活领域都会产生各种各样对机器人的需求,扑面而来的机会对企业诱惑非常大,但其实从业者各有所长,这时候需冷静地想清楚自己的核心产品是什么,基于此进行创新才能高效落地、差异化发展。

以快仓智能为例,潜伏式智能机器人和“智慧大脑”EVO系统是核心产品,我们并不会脱离它们去研发新产品,而是设立复合型产品线——职责是满足用户“非标”需求并且必须快速落地。

企业的核心产品本身应该具备高度的柔性。这里的柔性包含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产品的易扩展,二是产品的易集成。

拿“易扩展”来说,复合型产品其实已经存在几年了,但一直没有规模化发展,究其原因,是以前物流机器人及系统未实现模组化设计和标准化接口,导致产品改造周期长,对于从业企业来说,这意味着获得收入慢且投入成本高,随着机器人相关工艺和技术的发展,这个问题已逐渐被头部企业解决,未来其它企业也需要跟上步伐。

与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参与者联合研发或互相集成是大势所趋。目前,物流机器人企业“单打独斗”的服务模式还比较普遍。结合市场调研和前端反馈,我们预测疫情之后,医疗行业、制造行业对移动机器人的需求增长最为明显,这两大行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要求机器人在搬运功能之外附加满足场景特定需求的功能。

比较经济、高效的服务模式是,物流机器人企业主动建立起自己的生态圈,与医疗器械企业、机械手企业等合作,后者主攻满足场景特定需求的功能,最终为用户提供复合型产品及整套解决方案。

总之,此次疫情的发生,给物流机器人行业的增长和进化都按下了“快进键”,左手是庞大需求,右手是重重艰难,一切都在催促我们快速成长。

来源/36氪

根据快仓智能创始人兼CEO杨威采访整理

* 文章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物流指闻立场。转载此文章需经作者同意,同时注明作者姓名及来源。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最新评论

0

0

我们期待与您互动,不要吝啬您的建议与意见。

黄刚老师深入交流请加微信:huanggang36
商务合作、爆料、投稿请加微信:logvip56
猎头、跳槽、招聘服务请加微信:headscmhrv

汉森商学院学员申请咨询请加微信:scmschool
线下活动、峰会合作请加微信:scmgroup
投稿邮箱:tougao@headscm.com

扫描二维码
关注物流指闻微信公众平台
更多深度策划、最新资讯、行业报告、现场视频,欢迎在微信中搜索“物流指闻”,或用微信扫描二维码,添加关注,将行业收录指尖。

汉森总部电话11:010-62656566(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30-18:30)   地址: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荣华南路13号中航国际广场L1栋9层

汉森供应链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00208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