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学习美团:如何借助“常识”,提高决策质量?

物流指闻   |   来源: 于冬琪商业笔记   |   2023-09-01   |   0 0

常识的力量。

来源/于冬琪商业笔记(ID:gh_f399e10c3a3c)

作者/冬琪

最近有一段对话特别触动我。

和一位美团的朋友聊,我问他:“我发现,美团上上下下,普遍能做出很高质量的决策?这是为什么?”

对方说了几点。

有一点让我听下来觉得很不以为然,他说:“因为美团是一家尊重常识的公司。”

我说你这回答也太虚了。

对方说,不信你可以回想下自己或周围朋友的决策历程,其实大多数都是常识问题。

我后来仔细一想,还真是。

自己和身边人过去在业务上犯过的很多问题,几乎都来自于不尊重常识。

比如,我曾经负责增长时,有段时间用户注册数涨得飞快,这种爆炸式的正反馈让我激动起来。于是不断追加资源,让数据涨得更快。

结果,一个月后才发现,这些注册用户几乎没有转化。

我事后复盘,就只是忽略了一个简单的常识:如果你拉来的用户不需要你的服务,是不可能会有转化的。

再比如,我在上一篇文章写米哈游,那篇文章槽点不少,我们事后也做了认真反思和复盘。

其中,我所定义的米哈游的游戏是“120分”,并不是业内常识。所以我基于这个点展开的分析,对从业者来说,就不具备说服力了。

也因此,我们后续再写自己没那么了解的行业时,就得增加一个“行业专家评审”的环节。

不光我,我相信你也遇到过类似情况。

比如发现了一个新机会,发现这机会太好了,又简单,又挣钱。甚至激动到夜不能寐。

结果花了大价钱干起来,才发现里面全是坑。

这里面的常识是,如果这真是个好机会,肯定不会只有你能发现。如果其他人也发现了,为什么他们不做呢?

类似这样的案例实在是要多少有多少。

所以我想和大家讨论一下:哪些是在商业世界里,我们经常忽略的常识?如何让我们和团队遵循常识,能像美团一样总是做出更高质量的商业决策?

这篇文章将会以下面的结构来呈现给大家:

1. 常识说起来简单,决策中遵循常识却很难

2. 商业决策中容易忽略的两类常识

3. 如何让决策遵循商业常识?

4. 如何让决策遵循行业常识?

提示:本文共5000字,阅读需要13分钟。

01

常识说起来简单,决策中遵循常识却很难

不知道你有没有感觉到,我们总是习惯基于现象快速做出判断,就像上文说的看到数据涨就盲目追加资源,看到新机会就大干快上。

我们也都很清楚,先想清楚这事是否符合常识,再去做判断,会是更合理的思路。

但这种状态看起来很“不直接”,需要“绕路”,而在决策中我们总是下意识的追求捷径,反而做出了低成功率的商业决策。

我给你举个真实的例子,能清晰体现这两种思考方式之间的对比。

最近有一位创业者朋友找到我。

他是做保健品行业的,产品客单价较高,遇到了增长瓶颈。

我问他哪里出了问题。

他说最近在做老带新裂变,但是数据越来越差,也找不着原因。

原来,他组建了一个增长团队,团队做了很多促进裂变的常规动作。

我听了下,核心思路是没问题的,做裂变要先提高用户的分享率,再提高用户看到分享的转化率。

为此,团队基于以往成功经验,做了这么一个动作——

给用户设置分享奖金,只要用户分享就有奖金,成功邀请新买家后,会有另一笔奖金。

不过,这个动作做完之后,用户的分享率反而降低了。

至于原因,团队也百思不得其解。

看到这里,你感觉问题出在哪呢?

我当时基于常识,问了两个简单的问题:

1. 咱们的产品这么贵,买的用户会差钱吗?这个奖金能刺激到他们吗?

2. 用户到底为什么要分享、推荐给他人?

对方回答,

第一,老用户肯定是不差钱的,几十块钱对他们刺激还是太小了。

第二,原来老用户是自己吃了真的有效,才会分享给周围的朋友家人。

那就很好理解了。

用户分享的诉求是传递善意,分享有价值的产品。

而设置分享奖金,一下让这个动作变了味道,好像是他们要从周围人身上挣钱了,因为几十块钱,本来的善意掺杂了生意,当然就不愿意按你期望的动作来做了。

实际上,我这位朋友的这个动作并不是特例,这也是大多数人做商业决策惯用的思路。

他以前做过金钱激励的裂变,有成功经验,那就沿用这个思路。不管怎么样,先跑跑看。

但实际上,我们还得再深入思考一层——

金钱激励在什么时候是有效的,什么时候无效?

金钱激励能让用户行动,是否存在前提?我们当下的情况是否符合这些前提?

如果这些问题在决策时没有被充分思考的话,通常成功率极低。

那对这位朋友来说,怎么才能把裂变做起来呢?

既然用户是想传递善意,那更应该做的是让用户更早感知到产品效果,更早意识到有价值的产品要分享给别人。

具体可以怎么做呢?

比如有的用户比较钝感,买了产品后,有效果,但自己没意识到。

这个时候就可以在用户购买一段时间后,给用户打个回访电话,问问他有没有感觉到变化。

如果对方没意识到,可以再暗示得明确点:“我们不少用户都会觉得睡眠显著变好,您有没有这个感觉?”

就能加快用户意识到效果的进程。

然后再问问他:“此前是通过什么渠道知道的这个产品?”

如果是被用户推荐的,他自然会感谢那个朋友,也会更容易想到要推荐给他人。

这时候适当的提醒一下,就够了。

这里面的核心思路是,如果用户本来的诉求是传递善意,就不要用发钱来解决。

在这个案例中,其实新方案相比旧方案,只是更符合了一个常识:满足用户真实的诉求,用户才会行动。

因此,只要团队里有一个人提出问题:用户为什么要分享?我们要做的动作能否满足用户的这个诉求?

只要这个基于常识的问题被提出,被讨论,决策质量就会提升。

02

商业决策中容易被人忽略的两类常识

我后来总结,在商业决策中,通常需要用到的常识其实并不多,就那么两类。

一类是商业常识。

比如用户为什么选择你?服务者为什么乐意提供服务?...

这些问题还是围绕在交易各个利益方诉求的满足、匹配和博弈上。

这类常识数量也比较有限,只要团队能有意识的提出基于商业常识的问题,通常就能被考虑到。

还有一类是行业常识。

关于行业常识,有一个形象的描述:如果问十个业内专家,都说是这样的,那就是行业常识。

行业常识通常有两种:

一种是,这个行业用户到底要什么?主要用户都是什么样的人?

另一种是,这个行业可能性的物理边界,超出这个边界一定不可行。

比如地推人员一天最多能和多少人一对一有效沟通?一个多少平的店,最多容纳多少人同时就餐?

你可能会说,概念我也都懂,具体怎么做呢?

下面我就用详细案例围绕这两点,来展开聊聊美团具体是怎么做到的。

03

如何让决策遵循商业常识?

通常来说,老板会是整个公司里认知最高,商业常识最多的。

但如何把「遵循商业常识」从老板变成整个组织的语言,从我过往的经验来看,还真是特别难。

所以我一直好奇美团是怎么做到,能让员工们普遍都尊重常识的。

后来美团的朋友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案例,我才逐渐理解。

2014年左右,美团曾经组织过一个调研,想看美团有没有机会能为那些小规模连锁火锅店,多提供一点服务。

于是,十几个产品经理就对这些小连锁火锅店做了调研。

这些火锅店基本都开业了3年以上,在北京有2家以上的门店。

产品经理们拿着提前设计好的问题,和这些店的店长聊。

聊完回到总部后,大家都感叹:餐饮行业太难了。

为什么呢?

因为问卷里有一个问题:你的火锅店利润有多高?

所有店长的回答都是:不挣钱,完全不挣钱。

一般调研到这里,下一步肯定是要想美团怎么能帮这些火锅店扭亏为盈。

但是,

有一个人就提出了一个问题:

这些店不仅开了三年以上,还都开了分店,要是不挣钱,他们为什么还干?还开分店呢?

“有人干,肯定挣钱”,这就是个商业常识。

那大概率不是火锅店不挣钱,而是调研有问题。

最终问题在哪里呢?

他们找到了一个开过餐馆的同事。

这个同事和他们说“你要是问我,我也说不挣钱”。

因为小火锅店难免都会有避税的行为,少开点发票什么的,不要太正常。要是让别人知道他们“挣钱”,挣钱就要缴税,万一被查税,怎么办?

原来,因为怕被查税,这些生意人见到谁都会说“不挣钱”。

而在美团,像这样提出问题的人并不在少数。

也是因此,整体的决策质量才得以提升。

为什么美团会有这么多基于商业常识的提问者呢?

因为王兴就是那个最重视常识、最爱基于商业常识提出问题的人。

在某条新业务线立项时,负责人每次见到王兴,基本都会被问到同样一个问题:“用户到底为什么用这个产品?为什么一定要来美团用?”

虽然王兴会重复问到的问题并不多,但只要王兴坚持问,下面的同学就必须回答,他们也就因此必须向下面的团队再提出同样的问题。

于是,更多“商业常识”提问者会逐渐在团队内诞生,尊重常识的氛围也就会慢慢养成。

所以,如果你希望团队能尊重商业常识,借以提高决策质量,也可以学习美团的做法。

第一,拥有自己的常识库,把商业常识都列出来。比如:

• 更好的满足用户诉求,才会赢得用户的选择。

• 一件事儿挣钱,就会有人做;大多数时候也只有挣钱,才会有人做。

• ...

第二,在看到团队做决策时,都可以对着这几条常识,反复向他们提出这些问题:

• 用户为什么用?用户的诉求到底是什么?

• 合作方挣不挣钱?难点在哪里?

• 别人为什么没做?我们为什么能做?

• ...

04

如何让决策遵循行业常识?

说完了商业常识,我们再看行业常识。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团队不遵循行业常识的情况,一般会大量出现在进入一个新行业的时候。

因为此前对这个行业不熟,很多路都要自己趟,所以不可避免会走很多弯路。

也是因此,跨行业成功的企业案例并不太多。

在这一点上,美团也是个值得研究的案例。

大家都知道,它先后在团购、外卖、酒旅等多个行业实现了后发先至。

那美团怎么保证决策能遵循行业常识的呢?

我总结,其实美团的方法也就那么三个:

第一,让决策者亲自去现场,在现场泡足够久的时间。

第二,决策时找到行业专家、让专家看是否符合行业常识。

第三,充分对标行业头部企业,看别人的做法有哪些和自己不一样,分析背后的逻辑。

鉴于篇幅,我主要聊第一个方法,通过案例看美团早期是怎么“跑现场”的。

早年在团购时代,美团在做酒店预定业务,同时也在做KTV预定业务。

核心业务逻辑很好理解。

对用户来说,线上预定更便宜。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可以确保用户去了之后有房间,不至于白跑一趟。

只不过,那会美团还没有打通酒店和KTV的内部系统。

美团并不知道用户下单时,对方有没有空余的房间。

所以,预定流程会是这样——

用户先在美团下单,下单后,美团把订单推给酒店或KTV的前台。如果实际有房,前台会确认订单。用户收到信息后再决定是否出发。

美团这么跑了一段时间后,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

同样的业务流程,两个业务的订单确认率相差极大。

酒店的订单确认率能有80-90%,但KTV的订单确认率只有10%出头。

为什么差别会这么大呢?

是因为KTV日常都满房吗?

显然不是。

是因为KTV前台太忙、顾不过来吗?

不过确认订单也用不了多少时间呀。

一般这种时候,美团总会有人去现场看一看。

去到现场,才会发现是个行业常识问题——

美团给商户推订单时,主要是给的声音提醒。酒店的前台很安静,可以听得到提醒。但KTV的前台就太吵了,很难听到。

发现了这个问题后,就很好解决了。

KTV店员的手机通常是揣口袋里的,只要每有一个订单,同时给店员发个短信,让店员的手机震动一下。店员就会有更大的概率操作确认订单。

从美团这个案例中,我得到的启示是——

当我们发现自己的方法无效时,就可以去现场看看,很快就能发现自己的方法和行业常识有哪些冲突。

实际上,要想尊重行业常识,麻烦的地方在于,外行人不知道有这个常识,内行人不知道外行人不知道什么。

就像你只待在办公室,就很难知道KTV前台听不到提示音。

所以,我们要发现常识,很难靠问,而要靠行动。

比如,像上面说的的美团直接下现场,带着方案到现场观察一遍、走一遍,行业常识们一般都能被看见。

比如,决策做完,方案做完,让业内专家看一眼,ta通常一眼就能看出问题。

再比如,自己先想想应该怎么做,再看看业内头部企业是怎么做的。对标之后,看到差异,行业常识通常也会被发现。

05

总结

常识通常很简单,就是所有现象背后指向的那一个规律。

比如只有更好的满足用户诉求,才会赢得用户的选择。

这些规律看上去没什么新鲜的,都是人所共知的。

但难题在于——

我们在决策时,一不小心,就会只看现象、快速决策,而忘掉了要先思考现象背后的规律。

所以,让团队始终记得跳出现象,回到规律思考问题,不是件那么容易的事。

因此,如果你是老板,也可以像王兴一样,坚持基于商业常识向团队提出问题。

而如果此前团队对某个行业的常识认知没有那么深,

就可以像美团一样,下现场、招募专家参与方案,做之前充分对标头部企业。

这些都可以帮助你在大量的业务决策中,避免常识性错误。

只要避免了常识错误,就可以大幅度提升团队的决策质量。

* 文章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物流指闻立场。转载此文章需经作者同意,同时注明作者姓名及来源。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最新评论

0

0

我们期待与您互动,不要吝啬您的建议与意见。

黄刚老师深入交流请加微信:huanggang36
商务合作、爆料、投稿请加微信:logvip56
猎头、跳槽、招聘服务请加微信:headscmhrv

汉森商学院学员申请咨询请加微信:scmschool
线下活动、峰会合作请加微信:scmgroup
投稿邮箱:tougao@headscm.com

扫描二维码
关注物流指闻微信公众平台
更多深度策划、最新资讯、行业报告、现场视频,欢迎在微信中搜索“物流指闻”,或用微信扫描二维码,添加关注,将行业收录指尖。

汉森总部电话11:010-62656566(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30-18:30)   地址: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荣华南路13号中航国际广场L1栋9层

汉森供应链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00208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