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上路的人都准备好了方向盘。
2025-09-04安能半年赚4.76亿!“红海”里杀出“快运之王”
2025-09-04顺丰继续打明牌
2025-09-04德赛西威发布车规级低速无人车品牌
2025-09-02“智驾接龙”模式的规模化应用,已不再是物流行业里某家企业的局部创新,而是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质生产力。
来源/物流指闻(ID:wuliuzhiwen)
作者/谢哲
在中国物流业持续遭受“司机荒”与运营成本高压双重炙烤的当下,任何一点的突破对企业乃至全行业都显得至关重要。过去几年,通过卡车智能辅助驾驶的技术赋能和大规模成熟应用,物流行业已成功破解了500-1000公里运距段的单驾运营难题。然而,对于1100-2200公里的超长运距场景,如何实现安全与成本兼顾的可持续运营方案,始终是困扰行业升级的瓶颈问题。
日前,圆通“智驾接龙”线路第100台智能重卡的成功发车,在行业中激起巨大波澜。这不仅是圆通自身发展的重要突破,更标志着以“智驾接龙”为核心的智能运输新模式正式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正成为快递快运企业破解发展瓶颈的战略级解决方案。
事实上,对于“司机接力换班、人停车不停”的“接龙”模式,并非什么新构想。此前多家龙头企业曾尝试推进,但传统人工驾驶模式下,长途驾驶的身心疲劳、复杂路况的安全隐患,以及参与接龙司机的单人油耗难以实现精准透明化管理等难题,让这一模式始终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
而智能辅助驾驶的成熟应用,不仅为“智驾接龙”提供了坚实的智能底座,更在实现“降本、提效、保安全”的行业诉求的同时,显著提升了司机工作体验与职业满意度,让多方共赢的“理想”照进“现实”。
01
圆通的选择:
以“智驾接龙”破局行业核心痛点
作为“车轮上的行业”,物流企业的运转高度依赖司机,但近年来“司机荒”已从“周期性问题”演变为“结构性危机”:新一代劳动力对长途驾驶的枯燥、高危属性避而远之,老一辈司机逐步退休,导致司机队伍“青黄不接”,人力成本持续攀升。
《2025年货车司机从业状况调查报告》指出,货车司机中36-55岁的司机占比84.38%,超过八成,货车司机从业年龄总体偏大。与上年调查相比,46岁以上货车司机占比增加,35岁以下货车司机占比进一步下滑,显示行业对年轻从业者吸引力不足。
与此同时,油价、路桥费、车辆折旧费等刚性成本只增不减,企业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更关键的是,安全风险如 “达摩克利斯之剑”——任何一次严重事故都可能让多年的经营成果付诸东流。
在这一背景下,实现关键运输区间的降本增效尤为迫切。尤其是1100-2200公里运距段,作为快递公司的主要运营区间,占据了近一半的路线比例,成为成本控制与运营优化的核心战场。
针对这种难题,圆通在智能重卡的长期实践探索中,创新采用了长距离安全单驾的——“智驾接龙”模式,在1100-2200公里的黄金运距段路线中,通过在中途枢纽设置换驾接龙点和休息驿站,采取“换司机”的即时交接方式实现全程单驾。
以“郑州—东莞”运输线路为例,传统模式下需要4台车、8名司机全程双驾,单程1514公里左右、耗时超过22小时,车辆与司机全程绑定,劳动强度较高。而在“智驾接龙”模式下,该路线被拆分为“郑州—永安”和“永安—东莞”两段,每段里程约740–850公里,单人驾驶8–9小时即可完成任务,实现人车解绑,有效替代了传统双驾驶员运营模式。
“智驾接龙”线路司机在驿站快速交接
同时,司机不仅单趟在车时长减半,还有了更多的休息时间,甚至可以进入“做二休一”的良性循环节奏。而根据圆通披露的数据,“智驾接龙”应用的线路中,人力需求从原来的4台车8个人降低至 6人,节省2人,整体运营成本降低约24%,同时大幅缓解司机疲劳强度。每位司机6天完成一次运输循环,月均行驶里程可达1.5万公里,在提升运能的同时,也保障了休息质量与安全底线。
截至目前,圆通快递的“智驾接龙”已覆盖26条干线,设立19个接驳驿站,服务范围遍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核心经济区,由此可见该模式已在圆通批量落地。
02
让不可能变为可能:
卡车智驾技术破解“接龙”落地难题
“换人不换车,24 小时不间断运输”的“接龙”模式,对物流企业而言吸引力十足——它能大幅缩短运输时效、提高车辆周转率,是提升运营效率的理想路径。但在此前,所有尝试推进的企业都被两座“大山”拦住:司机体验差与安全风险高。
在无智能辅助的传统模式下,若让司机独自驾驶800公里(覆盖高速、山区、复杂天气路段),一旦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突发状况(如前车急刹、车道偏离),极易引发严重事故。但“接龙”模式对于物流公司而言却又很香,为规避风险,多数企业只能选择“一车双驾”——通过增加1名司机,实现轮换驾驶、互相提醒,但这又直接推高了人力成本,让“接龙”模式的性价比大打折扣。
而随着卡车智能驾驶技术的规模化商用,为安全、经济、可持续的“接龙”模式从“理想照进现实”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中通、圆通、申通、极兔、德邦、京东、顺丰等头部物流企业,已批量投用数千台搭载嬴彻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智能重卡,这些车辆在真实运营中实现“安全、省力、省人、省油省气”的综合价值,为更长距离、更复杂场景的运输模式创新提供了可能。
数据显示,智能重卡较普通重卡能显著提升驾驶安全性,核心安全风险指标较人工驾驶降低75%以上;更轻松舒适的智能辅助驾驶模式,有效降低行车司机35%的生理疲劳和11%的心理疲劳,让驾驶更省力轻松,进而帮助车队企业通过千公里范围的智驾单驾,实现20%-50%人力成本节省;此外,智能节油算法通过学习人类老司机的驾驶水平和全程速度规划,可节省3%以上的能耗成本,实现稳定可持续的节油节气效益。
如今,嬴彻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累积商业运营里程已经超过3亿公里,全国高速路网覆盖率达94%,客户不仅包括头部物流公司、国际品牌货主、大型承运商,还包括中小车队和个体司机等,在快递快运、零担专线、合同物流等干线物流行业均已实践。
这3亿公里并非封闭路段的测试,而是真实场景的行驶数据,包括弯道、长下坡、隧道群等复杂路段,这也意味着“智驾接龙”已经是经得起实战检验的全新运营方式。
03
从“可选项”到“必选项”
“智驾接龙”已成行业“新标配”?
随着“智驾接龙”模式的价值凸显,圆通的规模化实践并非孤例,申通、德邦、顺丰、京东等企业已纷纷入局,从2024年5月最早推行“智驾接龙”模式以来,行业已累计投入数百台智能重卡参与“接龙”模式,覆盖56条干线线路,设立45个接龙驿站,参与司机达数百人,规模仍在快速扩张。
在1100–2200公里的中长运距段中,智能辅助驾驶里程占比接近90%,包括东风、重汽、福田、柳汽等主力合作品牌车型均可适配,如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要经济区域已经形成了一张高效“智驾接龙”运力网络。
行业分析表明,成功应用该模式的企业,综合成本可降低24%至30%,核心来自“人车比下降”(直接省人)与“车辆利用率提升”(间接提效);智能油耗监控系统还能精准统计每位司机的实际运营路段油耗,使得油耗考核更公平,打破了传统“大锅饭”式的管理困局;除此之外,车辆实现24小时不间断运行,资产周转率显著提高,同时运输时效加快,企业服务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圆通“智驾接龙”线路百台智能重卡的上线,其象征意义远大于数字本身。从0到1,1再到100,“智驾接龙”模式的规模化成功,已不再是物流行业里某家企业的局部创新,而是进化为驱动全行业效率重构、生态升级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质生产力”。
当头部企业纷纷将智能重卡从“可选技术”列为“必选基础设施”,当行业每年新增智能重卡数量呈现指数级上升趋势时,或许人们应该考虑一个问题——“智驾接龙”能否成为干线物流的新标配?
答案或许仍在行业实践中持续书写,但趋势已然清晰:那些主动拥抱这一技术变革、率先掌握新质生产力的企业,终将在物流行业的下一轮竞争中,握住重塑游戏规则的关键钥匙。
来源/物流指闻(ID:wuliuzhiwen)
作者/谢哲
我们期待与您互动,不要吝啬您的建议与意见。
黄刚老师深入交流请加微信:huanggang36
商务合作、爆料、投稿请加微信:logvip56
猎头、跳槽、招聘服务请加微信:headscmhrv
汉森商学院学员申请咨询请加微信:scmschool
线下活动、峰会合作请加微信:scmgroup
投稿邮箱:tougao@headscm.com
汉森总部电话11:010-62656566(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30-18:30) 地址: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荣华南路13号中航国际广场L1栋9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