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从油罐车到电网:物流人的加油站记忆,正在被充电桩抹去

物流指闻   |   来源: 副驾驶   |   2025-09-17   |   0 0

物流园区,是整个补能网络“新基建”的主战场。

来源/副驾驶(ID:gh_553248d55828)

作者/潘跃东

在物流圈,“加油站”曾是像驿站一样的存在:不仅是油源补给点,更是司机圈子里的小型社交场——有人补胎,有人烧水泡面,还有人顺手接个货、搭个话。而如今,这些熟悉的“能量补给站”正在变得陌生。

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油消费量继续下滑,中石油和中石化的成品油销量双双下降超过4%。更惊人的是,根据中石油的预测,到2030年,全国将有2万座加油站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遍布写字楼地下、物流园一角、高速服务区里的充电桩网络。能源的输送方式,从“罐车+油枪”切换成了“电网+电缆”,背后是一场悄无声息却影响深远的供应链再造。

01

物流人习惯了油的节奏,

但电来得更快——也更难控

和油罐车说再见,对物流人来说并不只是情怀的告别,更是运营方式的一次更新。传统的燃油补给流程,是物流链条里相对确定的一环:油是标准化产品,运输成本可控,站点密集,几乎“看得到就是加得到”。

但电不一样。电是“即时资源”,不像油可以存储在罐里,电需要即发即用,无法低成本储存——这意味着,充电站的选址、接电、调峰,都得精细计算、严格执行。你开车进场的时候,电还在电网另一头的变电站里等红灯。想让它顺利抵达桩头,还得看今天有没有人做饭、用空调,或者邻站是不是也在疯狂充电。

换句话说,电动车补能不是物流,而是“输电调度”。

这就导致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物流人的能源掌控感正在降低。过去油不够了,大不了调一车来送;现在电不够,别说送一车,连报装个变压器都能跑断腿。一个北京运营商曾调侃:“油是自己拉来卖,电是看国家脸色卖。”

02

电力上位,油罐车退场:

补能背后的物流价值链重排

油退电进背后,实际是一整条能源供应链的翻篇。我们来看下这两个“供应链版本”的核心逻辑:

模式

能源介质

储运方式

补能站资产

控制权

燃油车时代

汽油、柴油

可储存,罐车运输

成品油储罐、油枪、加油站

两桶油为主

电动车时代

电力

不可低成本储存,即时即用,电网传输

变压器、电力报装、智能电表、充电桩

电网+多元运营商

石油时代,能跑通的基本都是标准化路线。燃油由炼厂提炼后,经罐车/管道运输至各地油站,补能节点集中,属于典型的“中心式配送”结构。这种结构天然适合少数巨头控制,加上政策对成品油销售许可的限制,民企难以撼动“两桶油”。

但电动时代,补能场景变得碎片化。充电桩建在哪、用哪种接电方式、怎么计价、是否接入调峰……每个环节都可能因地制宜、百态各异。这让能源从过去的“统一物流链”变成了“本地即时服务”,而谁掌握这些分散节点,谁就掌握了新一轮的物流主动权。

中石化当然不想落后。它正在把全国数万个加油站改造为“综合能源补给站”——除了油,还增加了光伏发电、充电桩、甚至咖啡馆。2024年,它建设了超过4000座充换电站,且首次从宁德时代拿下股权,准备向“电”低头。

但问题是:他们的老优势成了新包袱。油罐车系统、站点区位、成品油管控能力,在电力时代几乎派不上用场。电不是你想买就买,电网说不供,你只能等着。而电力审批的流程,比油品管控还复杂:一套高压报装流程下来,少则3个月,多则1年。

这时候,原本在石油体系里“不起眼”的角色——地方电网公司、配电变压器供应商、基础设施承包商,开始成为新的能源物流链“关键人”。谁能抢到电、接到电、调得动电,谁就是新时代的“能量枢纽”。

03

物流园变战场:

电力接入成选址第一要素

物流园区,是整个补能网络“新基建”的主战场。

以前选址看的是靠不靠高速、地价便不便宜、能不能大车进出;现在第一问变成了:“这里电力报装方便吗?”

别小看这个问题。一线城市一个中型物流园,要建个20枪的快充站,至少要2500千伏安的电力接入。按照常规工商业用电折算,光是一次性接电成本,就可能超过100万元,实际还要考虑高压接线距离立杆,投入更是翻倍。

而像某些临空物流区、老旧仓储带,受限于早年电网布局,甚至连高压线路都没通进来。你想充电?对不起,先修电塔。

这让很多物流人意识到:在电动时代,电力资源成了“新土地红利”。谁有空闲变电站,谁能搞定地方电网,谁就能在补能网络布局中占先机。于是,地方政府、国资平台也纷纷下场,以“供地+报装+代建”为招商筹码,争抢充电基础设施头部玩家入驻。

04

补能方式变了,

物流调度逻辑也变了

过去,车辆调度以“司机+车+时效”为核心,补能是可控变量;现在,补能成了约束因素,直接影响车队效率。

特别是对于高频短途的城市配送、城际干线运输而言,一个补能站的功率、排队情况、电价波动,都可能引发调度连锁反应。例如,一些头部快运公司在核心线路上使用电动重卡时,必须配合自建超充桩,甚至联合车厂、能源商设立联合能源调度中心,以保障运营稳定性。

更别说,“V2G(车网互动)”“虚拟电厂”等听起来像科幻小说的概念,已经开始在部分高阶场站落地应用——也就是说,物流车不但要“加电”,还要“放电”,变成一个个“行走的储能站”。听起来就像你请司机去送快递,顺便还让他兼职给电网打工。

05

“光储充运”一体化:

PPT上很性感,现实里很烧钱

在新能源补能的叙事里,还有一种词很火,叫“光储充运”一体化。

听起来像是能源界的超级组合拳:屋顶光伏发电、地面快充、侧边储能、电网调度、车队协同,一张图就能画出整个“零碳智慧场站”的美好画卷。

问题在于:现实不是PPT。至少对大多数物流场景来说,这套组合拳往往还没出拳就先自伤经脉。

本质上,光伏是源、储能是缓冲、充电是载体、运力是需求端。如果运力利用率没达到峰值,压根不需要更多充电功率;如果充电站自身都还跑不满,更别谈储能调峰;而如果储能尚未触顶,自建光伏发电基本就是多此一举。

可惜,这层逻辑在一众“绿色能源场站解决方案”面前,被抹得一干二净。一些老板被“多重收益模型”忽悠——

“光伏发电卖电,储能参与调峰,充电站收服务费,车还能进虚拟电厂,碳积分还能换补贴。”

但结果往往是:场站日均车流不足,充电负荷跑不满,储能系统常年空转,光伏白天发的电没人用,只能低价上网。设备维护、投资回收、财务折旧,一样都不会缺席,唯独回本遥遥无期。

这就像你刚开了家便利店,客人一天不到50个,却被人怂恿去装修“夜间酒吧+咖啡档+中医理疗+AI收银”,全线开干——最后发现,赚钱没开始,折旧已到账。

补能的逻辑,其实很简单:

运力用满了,才需要扩充充电;充电打满了,才考虑储能;储能吃满了,再看光伏。

这个递进逻辑,说穿了就是一句话:

“先跑通,再跑满,别被PPT,朋友圈带跑偏。”

06

补能的逻辑,

已经不是“卖油”那么简单了

物流人当然不是第一次面对供应链的重构。从最早的“仓到仓”到“门到门”、从人工派单到智能调度,我们早就习惯了变化。但这一次,补能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能源如何进入物流体系,也重塑了能源话语权的归属。

曾经,运输链的终点是油箱;现在,是电网末梢。曾经,能源是商品;现在,是调度对象。这场变革,并不只是把柴油车换成电动车这么简单,而是一次“从管道到线路,从油库到电表”的范式转移。

而在这个新范式中,懂得电、搞得定网、算得清功率的物流人,可能比那些年会开油罐车的,更值钱。

来源/副驾驶(ID:gh_553248d55828)

作者/潘跃东

* 文章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物流指闻立场。转载此文章需经作者同意,同时注明作者姓名及来源。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最新评论

0

0

我们期待与您互动,不要吝啬您的建议与意见。

黄刚老师深入交流请加微信:huanggang36
商务合作、爆料、投稿请加微信:logvip56
猎头、跳槽、招聘服务请加微信:headscmhrv

汉森商学院学员申请咨询请加微信:scmschool
线下活动、峰会合作请加微信:scmgroup
投稿邮箱:tougao@headscm.com

扫描二维码
关注物流指闻微信公众平台
更多深度策划、最新资讯、行业报告、现场视频,欢迎在微信中搜索“物流指闻”,或用微信扫描二维码,添加关注,将行业收录指尖。

汉森总部电话11:010-62656566(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30-18:30)   地址: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荣华南路13号中航国际广场L1栋9层

汉森供应链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00208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