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需求爆发,资本为何争相押注工业机器人?

物流指闻   |   来源: 读数一帜   |   2022-03-30   |   0 0

过去两年,机器人赛道成为热度最高的硬科技投资领域之一

过去一年多是机器人赛道的大年,资本跑步进场,机器人初创企业数量激增。两会时,“要鼓励年轻人少送外卖多进工厂”的话题冲上热搜。在制造业面临招工难、用工难问题下,工业机器人迎来机遇,同样受到资本追捧。

一级市场也掀起热潮,蓝驰创投合伙人2014年前后就开始看机器人项目,曹巍2018年投资了服务机器人企业高仙机器人。疫情之后,曹巍的感受是,“相当于发令枪一响,所有的工业侧需求,一下子爆发起来,它有非常强劲的行业势能。”到了2020年后,他开始投资工业移动机器人,投了优艾智合 、蓝芯科技和木蚁机器人等企业。

这一趋势延续到了2022年。渤海证券指出,2022年前2月工业机器人累计产量为76381台,同比增长29.6%,未来随着疫情影响逐渐消散、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将迎来国产替代的黄金时期。

哪些因素带来变化?疫情无疑起了催化作用。“比如说工人突然过年就回不来了,工厂过去可能觉得做机器人的必要性没有那么强,但是疫情这种外部因素,一下子让它感受到我的生意如果没有自动化,未来有不确定因素。“曹巍说。 

除了疫情和国家包括2025年“智能制造”等在内政策,机器人的底层技术跃升是关键要素——技术进步到达了爆发的临界点。

曹巍仍记得2013年、2014年去工厂看项目的时候,当时所谓的移动机器人(Automatic Guided Vehicle,AGV)还比较 “愚笨”,要依靠地面的铁轨,通过工人手中的遥控器才能实现简单的作业。 

就像人们感受到家用扫地机器人从“智障“到好用,餐厅和宾馆的服务机器人越来越多一样,时隔八九年,各种领域的技术突破,让机器人整体快速变聪明。工业物流领域的机器人同样如此,曹巍展示了物流机器人企业——木蚁机器人的无人叉车作业视频,在物流中心这个需要劳动者从晚上9点干到早上9点的作业环境中,无人叉车可以实现大规模人机混合协同。他指出,过去每个叉车上都应该有工人来操作,但是现在有超过一半的叉车是基于群体智能运营的机器人,总运营成本降低30%,作业效率则提升有70%。 

在2021年备受瞩目的科技赛道里,曾经不太被关注的机器人,已经成了与生物科技、半导体、新能源等并列的最热门风口之一。“2021年,整个市场抢项目非常激烈”, 曹巍感慨。

曹巍认为,底层技术进步、人口与产业结构变化将长期持续推动机器人赛道快速发展,这也是蓝驰在机器人赛道押注的底层逻辑。得益于中国的供应链优势,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中国有可能出现世界级的公司。

01

机器人赛道爆发

《读数一帜》:机器人赛道为什么会爆发?

曹巍:机器人是一个效率工具,之所以在目前的产业周期得到了整个社会和市场的关注,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有几个驱动因素:

第一,宏观上,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趋势。过去大家觉得中国的优势就是劳动人口多,但是最近5年的话是人口焦虑,劳动力越来越少,同时成本也在上升,制造业面对很大的挑战。

第二,在供给侧,算法和底层技术突破,带动了能力的提升和成本的下降。

所以我们在关注机器人的时候,其实是在关注技术进步带来的变化。变化带来机会,变化越大,机会就越大。所以我们在关注机器人的底层技术能力出现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就是真正能够带来大机会的地方。具体的技术包含不同的维度,从感知到决策,到控制,然后到人机交互,蓝驰会去看每一项技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8.jpg

从以上四个曲线可以看出,机器人在能力越来越强的同时,规模化和国产化让它的成本越来越低。

现在机器人的能力上去了,但是机器人的成本却下来了,很大原因是国产替代。一些非常重要的传感器,一些关键模组零部件,国内的性能相当不错,但成本可能是海外成本的1/5,甚至是1/10。

因此,从性能、成本两个维度来看,至少在未来20年-30年,工业对机器人的需求有很高的确定性。这也是我们在机器人赛道押注的原因。 

第三,疫情让大家认识到非接触式生产的重要性。

疫情的出现,导致了一些人口相对密集的重要生产区,人力供给的挑战比之前要大。

第四,国家的2025智能制造的大战略版图。

2021年12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对外发布《“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大部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应用智能化。到2025年的具体目标为:转型升级成效显著,70%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建成500个以上引领行业发展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这让工业机器人得到了很多地方政府大力的支持,出台了一系列有利政策。

《读数一帜》:在从感知能力上看,工业机器人有什么显著的变化?

曹巍:我们是从底层的技术栈去看机器人能力的维度,从感知、场景语义、智能决策、精细控制到智能交互,这些技术栈在不同维度上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所以带来了机器人不同的能力跃迁。

从机器人的感知技术上看,经历了从低精度到高精度,从单模态到多模态的变迁。模态是什么意思?图像、声音、温度等等都是一个个的模态,随着模态纬度的提升,机器人的感知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智能化升级。 

举个例子,在电力巡检的场景里,过去有经验的老师傅会注意是否有漏水的声音,或者是这个地方的温度和之前不一样,或者这个地方机组的噪音和之前不一样等等。这种多模态感知能力,过去机器人是不具备的,现在随着各类多模态小型化传感器的普及,叠加机器人本体嵌入式的计算能力,基于过往大量场景的数据模型,就可以模仿人的作业习惯,达到甚至超越巡检工人的作业能力。 

《读数一帜》:工业移动机器人的爆发,是不是智能驾驶等更复杂技术的外溢?

曹巍:在所有技术变化中最大的,其实就是自动驾驶技术在各个不同场景里边的落地。它分成两个象限,一个是速度维度,一个是场景维度。速度维度的话就是从低速到高速;场景维度的话,就是从封闭到开放。

在一个非常开放的环境下做超高速的自动驾驶,这是最难的,比如说开放道路的自动驾驶。但是自动驾驶技术可以延展到很多场景,比如说封闭场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工厂里面,它以每秒两米的速度做工业物流的搬运,可以理解成是一个低速的自动驾驶。

所以大家过去可能觉得自动驾驶就跟汽车有关,其实不是,低速自动驾驶在很多的场景都带来了巨大的生产力的飞跃。

02

“中国最好的,

可能就是世界最好的”

《读数一帜》:蓝驰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投工业机器人?竞争压力大吗?

曹巍:我们大规模投资工业机器人,其实就是在2020年第一个季度。20年初我们就看到了几种大的外部能量的叠加,同时在供给侧,头部机器人团队产品的稳定性已经达到了工业级水平,具备大规模放量的基础,这是当时我们对市场变化很重要的一个判断。

其实那时候竞争压力还不太大,一个是疫情期间,看项目的人还是少,另外当时我们其实是看了好久,就觉得市场一定要起来了,但当时不像2021年,整个市场对这个事情还没达成共识。2021年的投资数据显示,整个机器人行业就是起飞的状态,整个市场就抢项目抢得非常凶了。

《读数一帜》:自主移动机器人不是机器人市场中市场份额最高的领域,为什么却有很高的投资热度?

曹巍:就像之前说的,变化带来投资的机会,自主移动机器人的出现就是其中巨大的变量。工业其实是一个支柱型的大体量产业,它已经有了数十年的积累,已经具备巨大体量的同时,在产业迭代的过程中也有了较高的自动化水平。

在一个存量巨大的市场里边,一直有细微的变化发生,例如精度从0.02提升到了0.01、生产流程从过去三个步骤减到了两个步骤等等。但是它依然需要有人参与这个过程,实现整个工业作业流程的闭环。但是移动机器人的出现,特别是这种自主移动机器人的出现,让整个生产逻辑的核心发生变化。

过去的生产逻辑的核心是自动化设备和人结合,它有两个关键节点:(1)自动化设备,(2)人加上一些专业器械。

现在变成了两个自动化结合的节点,包括(1)自动化的专业生产设备,(2)自动化的物流设备。人力在其中被去掉了,这是非常大的变化。 

《读数一帜》:工业机器人,本身有好几家公司做的不错,还会有这么多的创业公司出来,是不是本身就说明行业没有办法垄断?想象空间有限?

曹巍:实际上,ToB的行业很难形成绝对垄断,从需求看,它有非常巨大的存量市场和强劲的行业势能,这也是这些公司这几年收入和订单涨得都非常快的原因。

工业有很多门类,比如3C、半导体、光伏,还有化工、食品、烟草和汽车,包括现在比较热的新能源锂电池等。因为之前提到的各类驱动因素叠加,产业侧需求几乎是一瞬间出现,大量产业客户都需要自主移动机器人省级产线提升生产效率,单个创业公司是不可能一瞬间满足所有产业客户的需求。

从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上看,在一些比较大的垂直的细分产业,比如说半导体、光伏,新能源电池,3C、汽车等行业,围绕它们可能会诞生出三五家“小巨人”企业。

然后,我觉得还有一个比较大的想象空间在海外。因为中国自主移动机器人技术是与海外持平的,核心模组,包括供应链已经快速的国产化,在软硬件拼接完成之后,性价比其实是非常高的。我们现在看到AMR(Automatic Mobile Robot)机器人售价已经降到了8万元到10万元,未来的成本还会来逐步下降。

这意味着中国工业机器人的性能、成本,包括团队积累的产业经验未来在海外市场有非常强的竞争力。

在这个领域,中国最好的企业,有可能就是世界最好的。这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有可能是中国有三五家头部公司,最后这三五家头部公司就是世界的头部公司。 

《读数一帜》:有人说觉得这个行业2年~3年后会变得稳定,还是说它长期都会是动态变化的?

曹巍:我觉得未来两三年非常关键。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需要积累头部效应,对资本、人才、政府资源,包括客户资源等,其实是一个快速抢占地盘的时间窗口期,一旦这个窗口期错过,这些小巨头就会迅速抢占比较大的市场份额,形成规模优势,新的创业公司再想进来就很难了。

来源/读数一帜(ID:dushuyizhi007)

作者/冯奕莹

编辑/王立峰

* 文章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物流指闻立场。转载此文章需经作者同意,同时注明作者姓名及来源。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最新评论

0

0

我们期待与您互动,不要吝啬您的建议与意见。

黄刚老师深入交流请加微信:huanggang36
商务合作、爆料、投稿请加微信:logvip56
猎头、跳槽、招聘服务请加微信:headscmhrv

汉森商学院学员申请咨询请加微信:scmschool
线下活动、峰会合作请加微信:scmgroup
投稿邮箱:tougao@headscm.com

扫描二维码
关注物流指闻微信公众平台
更多深度策划、最新资讯、行业报告、现场视频,欢迎在微信中搜索“物流指闻”,或用微信扫描二维码,添加关注,将行业收录指尖。

汉森总部电话11:010-62656566(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30-18:30)   地址: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荣华南路13号中航国际广场L1栋9层

汉森供应链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002081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