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零售整体变化,是由渠道过剩、商品过剩、行业竞争从增量转向存量共同驱动的。对消费需求的研究,对消费决策链路的洞察,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所有的渠道、品牌甚至品类都会被重塑。
2025-09-04接下来,百果园要么在规模、效率和成本控制上建立优势;要么在价值创造上形成不可替代性。
2025-09-04供应链之争,是巨头们关注的重点。
2025-09-04一场由互联网巨头主导的硬折扣乱战即将全面爆发。
2025-09-04从一线实战视角,从平台角度看即时零售,看美团零售业务的基础逻辑,看美团零售业态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
来源/老张聊零售(ID:csdso2o)
作者/丁正洪(前美团优选总部高管)
2018年,我(指丁总下文同)加入了美团零售事业部,当时美团零售事业起步不久,主要的项目是小象生鲜,18年的小象生鲜不是现在的小象超市。
现在的小象超市是前置仓,18年的小象生鲜是类似盒马鲜生的实体店,最早也叫掌鱼生鲜,现在这些实体店都已经关闭了,望京的门店也转型成小象超市,只服务线上顾客。
小象生鲜正式对外宣传的第一个店在北京方庄,美团当时没有实体零售经验,我们遇到很多困难,投入大,链条多,选址慢,协同难。
小象生鲜实体店选址在购物中心,适合的购物中心并不好找,当年还有盒马鲜生、七鲜也在抢物业,所以当时的选址和开店节奏比较慢,这种状态规模化是个严峻的挑战。
我们想是不是有更容易复制的模式,开始在市场上benchmark(对标分析)行业情况,于是注意到叮咚买菜。
然后开始系统化的学习叮咚买菜,我们做了美团买菜项目,当时在小象事业部,同时在探索大店模式,小象生鲜,同时开始启动新的业态测试。
我负责增长板块,包括线下获客、线上裂变等和用户相关工作。主要的工作是在前线了解业务流程,mapping(系统分析)行业标杆流程策略。最终输出我们的增长流程的关键假设,通过在一线组织资源验证可行性。
我们用“假设--讨论--验证--迭代--沉淀”工作方式,前置仓是新事物,没有多少经验可以学习,很多感觉不错的构想,真正落地试点后才发现很多问题。
我们有一套如何工作的方法论,如何高效验证和迭代构想,如何把沉淀的经验变成标准工作流程(SOP),变成线上线下工具产品,然后大规模复制,构造一套可持续增长的系统,并且跑出了模型,实现了规模化的可能性。
之后我加入小象的另一个新业态的探索,内部代号C2(服务二线及以下城市),美团买菜代号C1(服务一线以上城市)。这个业态类似在安徽合肥走出来的「呆萝卜」模式。后续因为疫情扭曲放大了这部分用户的需求,开启了社区团购的大战。我们在这样的背景下转型社区团购,品牌叫「美团优选」。
当时我很顺滑的转战美团优选,负责团长运营策略。你要知道,面对两百多万团长,怎么培训、如何赋能、怎么激励、如何低成本高效率的维系团长这个群体的忠诚度和可调度性。
这里面还涉及到准入准出策略、如何通过有效的发钱牵引目标达成,如何提高团长建群、群内用户转化效率等工作。
每一个挑战都是大课题,需要策略验证和流程数字化形成产品能力,固化和调节流程的能力。
做了两年多,压力不小。也正是在那时,我开始关注美团内部零售新机会,美团闪购的“闪电仓”走入了我的视野,我进入了运营闪电仓部门。
回过头看,小象超市的挑战非常现实,仓容有限,用户需求却多元,尤其生鲜短保商品,如何精准匹配订单与库存?如何在低损耗的前提下保障体验?每一个问题,都不好回答。
我们尝试招聘传统零售头部企业的零售专家,一起研究如何解决问题,一步一步把业务流程化,数字化,产品化,一点一点的增加效率,一点一点的降低成本,用系统管理业务。
在闪电仓,我们花大力气做了“PMF”(Product-Market Fit)探索,也就是供需匹配度测试。
小象超市有明确竞对,很多时候要从对标(Benchmark)中找思路;而闪电仓是没有竞对的创新,它的本质是动员社会化资源,把物理网格中的供给基于用户实时需求进行改造,使用户“即搜即得、即需即送”。
美团自己做零售业态,某种程度上也是被“逼”出来的。那个阶段,优质供给资源几乎被瓜分完毕:大润发、欧尚属阿里系,三江、联华、新华都也拿了阿里的投资;永辉、华润、沃尔玛则与京东关系密切,他们有股权关系。
不仅是股权关系,这些大型商超,不愿屈居平台之下,又极力经营自己的私域。
美团若没有可控的供给,即时零售根本玩不转。所以我们必须自建——从掌鱼生鲜,到后来美团买菜,然后是闪电仓,都是一脉相承的,被逼出来的突围。
小象超市其实是从23年底才开始扩张的,之前整整6年时间只在5个城市试点,从小仓模式变成大仓模式,试点商品选品、供应链能力建设、价格能力,服务体验和订单密度的平衡关系,寻找获客、拉新、爬坡、进入成熟期盈利的最佳模型。
不仅是优化业务模型,有些数据一定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会显现出来,比如“客单价”,哪怕同样的SKU数量,在一个城市经营越久,忠实顾客越多,客单价和复购率就越高,盈亏模型也会有很大的变化。
经过多年的迭代,小象超市已经在一线城市走通模型,已经建立成熟的线上工具化产品,美团之前宣布过,小象超市会进入所有一二线城市,而且还在尝试新业务,未来可能用组合业态进驻新城市,比如“快乐猴”折扣店。
为什么会有“快乐猴”折扣店这个项目,我觉得和美团优选项目收缩关闭有关。虽然一个是社区团购,一个是折扣店,看上去是不同的业态,但是其实,它们满足的需求都是一样的,满足极致低价,极致性价比的需求,这部分的用户至少有7~8亿人。
“极致性价比”是最容易出现颠覆模式的方向,比如拼多多直接干翻了传统电商,追求极致性价比也很锻炼团队,美团的三高三低战略和价值观是:
高品质,低价格;
高效率,低成本;
高科技,低毛利;
它们将会指引团队不断提升零售业务竞争力,所以美团必须在这个方面布局,既然社区团购很难走通这条路,那么就做折扣店,美团有一套工作方法论,做事少犯大错,经常后发先至。
再聊聊闪电仓,我对闪电仓参与很深。我们测试过无数场景,在不同网格中试不同货盘、不同引流策略、不同配送模式。现在一二线已基本饱和,2024年快速下沉数千个仓,今年还在继续向下走。
有人质疑美团“既做裁判又做运动员”,既做闪电仓又做小象,是否左右互搏?但从我接触的数据来看,两者的重叠和影响非常小。具体数据我不便透露,但可以肯定:它们从人群、场景、货盘、定价到运营逻辑,完全不同。
在一些消费场景下,闪电仓比小象超市更有优势,很多闪电仓能找到的商品,小象超市找不到,一些需求小象超市满足不了。
小象超市在烘焙,即食商品,生鲜商品等有优势,有人提过把闪电仓和小象超市融合起来,我觉得这会有很多问题,两者的差别太大了,不管是系统,模式,运营,配送体系等都不同。
闪电仓是用一个个蜂窝商圈的即时需求的流量,用流量驱动社会化力量撬动资源,吸引商家和用户,增加平台的商品丰富度、提升商品质量、降低商品价格,提升商品周转,然后撬动品牌,最终打通“品牌(B)-闪电仓(B)-用户(C)”的商品流通价值链重构。
小象超市是全自营体系,选品,采购,定价,销售,售后全链路控制,小象超市基本已经打通全国原产地渠道,未来会打通全球原产地渠道。
闪电仓灵活分散,小象超市可控严谨,两者是两个极端,他们之间也许有其它商业模式,美团也在试点这些新的商业模式,比如“松鼠便利”和“斑马超市”。
松鼠便利想解决闪电仓商品品质的问题,想提升商品,改善用户体验,现在闪电仓的商品还是有良莠不齐的问题,所以松鼠便利建立了中心仓,自己管理物流和线上运营,正在从摸索走向成长。
闪电仓很难经营生鲜商品,斑马超市想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把斑马超市看成简化版小象超市,在下沉市场和合作伙伴深度合作,用类似半自营的方式尝试探索出一条高质量、低成本的30分钟达服务家庭用户的综合超市的可能性。
美团零售这一路,从来都不是预设好的蓝图。它是在试探中前行、在限制中创新、在竞争中被推动着长大。而这,或许也正是零售这门生意最真实的样子——只有服务好不同需求客户的决心,没有标准答案,只有不断迭代。
来源/老张聊零售(ID:csdso2o)
作者/丁正洪(前美团优选总部高管)
我们期待与您互动,不要吝啬您的建议与意见。
黄刚老师深入交流请加微信:huanggang36
商务合作、爆料、投稿请加微信:logvip56
猎头、跳槽、招聘服务请加微信:headscmhrv
汉森商学院学员申请咨询请加微信:scmschool
线下活动、峰会合作请加微信:scmgroup
投稿邮箱:tougao@headscm.com
汉森总部电话11:010-62656566(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30-18:30) 地址:北京市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荣华南路13号中航国际广场L1栋9层